都說“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作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重災區(qū),武漢市紅十字會、湖北省慈善總會等接受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各種物資、資金的慈善援助;也有各個社會組織、慈善基金會以“抗擊疫情”為號召募集了大量的善款,源源不斷地支援湖北、武漢乃至全國各地的疫情防治、治療。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共同抗擊疫情。
但是,在善款善資的籌集、運用中,在籌集善款善資的主體上,大家還是有很多的疑問,現(xiàn)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以及相關慈善基金的管理法規(guī)等,就募資主體、善款運用等方面做一基本的探討。
一、何種主體能夠從事慈善活動?
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都可以開展慈善活動以及與慈善有關的活動。
二、什么是合法的“慈善活動”?
慈善活動的內容可以是扶貧、濟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殘、優(yōu)撫;救助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和公共衛(wèi)生事件等突發(fā)事件造成的損害;促進教育、科學、文化、衛(wèi)生、體育等事業(yè)的發(fā)展;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護和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等。
所以,慈善活動,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以捐贈財產或者提供志愿服務等方式,自愿開展的非營利活動——包括慈善捐贈和慈善服務等方式的公益慈善活動。
開展慈善活動,應當遵循合法、自愿、誠信、非營利的原則,不得違背社會公德,不得危害國家安全、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
三、什么是慈善組織?
慈善組織,是一個有特定法律意義的名稱。是指依法成立,面向社會開展慈善活動為宗旨的 非營利性組織。慈善組織可以采取基金會、社會團體、社會服務機構等組織形式。
四、什么是慈善募捐?
是指慈善組織基于慈善宗旨募集財產的活動。慈善募捐,包括面向社會公眾的公開募捐和面向特定對象的定向募捐。慈善募捐具有慈善性、自愿性和無償性,應當尊重和維護募捐對象的合法權益,保障募捐對象的知情權,不得通過虛構事實等方式欺騙、誘導募捐對象實施捐贈;不得攤派或者變相攤派,不得妨礙公共秩序、企業(yè)生產經營和居民生活。
五、是不是所有慈善活動主體都可以從事慈善財產募捐活動?
不是。能夠從事慈善財產募捐活動的只能是內部治理結構健全、運作規(guī)范的、依法登記滿二年、獲得其登記的民政部門的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若要開展互聯(lián)網募捐,則應當在國務院民政部門統(tǒng)一或者指定的慈善信息平臺發(fā)布募捐信息,并可以同時在其網站發(fā)布募捐信息。因此,只有上述經過審核備案的慈善組織能夠開展慈善財產募捐活動外,其他自然人、法人單位、社會組織都不得開展。
六、非慈善組織是否可以在疫情期間開展慈善活動
城鄉(xiāng)社區(qū)組織、單位可以在本社區(qū)、單位內部開展群眾性互助互濟活動,該“互助互濟行為”僅限于社區(qū)、單位內部,而不能向社會公開募捐。但可以開展力所能及的慈善活動。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或者個人基于慈善目的,可以與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合作,由該慈善組織開展公開募捐并管理募得款物。
七、個人求助是不是一種公開募捐?
個人求助不屬于慈善法調整的范疇,不是法律所規(guī)定的公開募捐行為。2016年8月30日,民政部、國家廣電總局、工信部、網信辦四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了《公開募捐平臺服務管理辦法》規(guī)定:“個人為了解決自己或者家庭的困難,通過廣播、電視、報刊以及網絡服務提供者、電信運營商發(fā)布求助信息時,廣播、電視、報刊以及網絡服務提供者、電信運營商應當在顯著位置向公眾進行風險防范提示,告知其信息不屬于慈善公開募捐信息,真實性由信息發(fā)布個人負責?!?nbsp;
八、慈善組織如何開展定向募捐?
慈善組織開展定向募捐,應當在發(fā)起人、理事會成員和會員等 特定對象的范圍內進行。慈善組織開展定向募捐時,應當向募捐對象說明募捐目的、募得款物用途,應當及時向捐贈人告知募捐情況、募得款物的管理使用情況。
九、什么是慈善捐贈?
慈善捐贈,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基于慈善目的,自愿、無償贈與財產的活動。捐贈人捐贈的財產應當是其有權處分的合法財產。捐贈財產包括貨幣、實物、房屋、有價證券、股權、知識產權等有形和無形財產。捐贈人捐贈的實物應當具有使用價值,符合安全、衛(wèi)生、環(huán)保等標準。捐贈人捐贈本企業(yè)產品的,應當依法承擔產品質量責任和義務。
十、捐贈人是否可以隨意選擇受益人?
捐贈人可以通過慈善組織捐贈,也可以直接向受益人捐贈。但通過慈善組織捐贈的,捐贈人與慈善組織在約定捐贈財產的用途和受益人時,不得指定捐贈人的利害關系人作為受益人。
十一、捐贈人公開承諾捐贈或者簽訂書面捐贈協(xié)議后能否拒絕履行捐贈義務?
對于在媒體上公開承諾捐贈的,或者捐贈內容涉及“扶貧、濟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殘、優(yōu)撫;救助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和公共衛(wèi)生事件等突發(fā)事件造成的損害”的,捐贈人違反捐贈協(xié)議逾期未交付捐贈財產,慈善組織或者其他接受捐贈的人可以要求交付;捐贈人拒不交付的,慈善組織和其他接受捐贈的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請支付令或者提起訴訟。
捐贈人公開承諾捐贈或者簽訂書面捐贈協(xié)議后經濟狀況顯著惡化,嚴重影響其生產經營或者家庭生活的,經向公開承諾捐贈地或者書面捐贈協(xié)議簽訂地的民政部門報告并向社會公開說明情況后,可以不再履行捐贈義務。
十二、捐贈人捐贈后是否可以享受稅收優(yōu)惠?
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捐贈財產用于慈善活動的,依法享受稅收優(yōu)惠。企業(yè)慈善捐贈支出超過法律規(guī)定的準予在計算企業(yè)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時當年扣除的部分,允許結轉以后三年內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十三、接受捐贈的慈善組織有什么義務?
慈善組織對募集的財產,應當登記造冊,嚴格管理,專款專用。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私分、挪用、截留或者侵占慈善財產。
慈善組織應當及時主動向捐贈人反饋善款善資使用的有關情況,并配合捐贈贈人查詢、復制其捐贈財產管理使用的有關資料。
慈善組織應當積極開展慈善活動,充分、高效運用慈善財產,并遵循管理費用最必要原則,厲行節(jié)約,減少不必要的開支。
十四、慈善組織如何承擔侵權責任?
慈善服務中的侵權責任由慈善組織承擔無過錯責任。慈善服務過程中,因慈善組織或者志愿者過錯造成受益人、第三人損害的,慈善組織依法承擔賠償責任;損害是由志愿者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的,慈善組織可以向其追償。志愿者在參與慈善服務過程中,因慈善組織過錯受到損害的,慈善組織應依法承擔賠償責任;損害是由不可抗力造成的,慈善組織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十五、慈善組織運營中有什么法律責任?
慈善組織未按照慈善宗旨開展活動的,或者有私分、挪用、截留或者侵占慈善財產、擅自改變捐贈財產用途、將不得用于投資的財產用于投資的、泄露捐贈人、志愿者、受益人個人信息的等行為,應由民政部門予以警告、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責令限期停止活動并進行整改,或者吊銷登記證書并予以公告。
慈善組織違反法律規(guī)定泄露國家秘密、商業(yè)秘密的,依照有關法律的規(guī)定予以處罰。
十六、對假借“慈善”名義騙取財產的行為如何處理?
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假借慈善名義或者假冒慈善組織騙取財產的,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詐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guī)定,詐騙救災和搶險、防汛、優(yōu)撫、扶貧、移民、救濟、醫(yī)療款物的,以賑災募捐名義實施詐騙的,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的規(guī)定(詐騙罪)酌情從嚴懲處。
十七、如何對慈善組織進行監(jiān)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依法履行職責,對慈善活動進行監(jiān)督檢查,對慈善行業(yè)組織進行指導。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監(jiān)管在本轄區(qū)內登記注冊的慈善組織,對在本轄區(qū)內開展的慈善活動和進行監(jiān)管??h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當及時向社會公開慈善組織的相關信息。慈善組織也應當依法公開相應捐贈信息。
國家鼓勵公眾、媒體對慈善活動進行監(jiān)督,對假借慈善名義或者假冒慈善組織騙取財產以及慈善組織、慈善信托的違法違規(guī)行為予以曝光,發(fā)揮輿論和社會監(jiān)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