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新聞頻道報道了“武安鋼鐵調(diào)查——難回答的鋼鐵產(chǎn)能問題”。當?shù)匕l(fā)改局官員馬科長面對記者詢問鋼鐵產(chǎn)能的問題,先是無言以對,再是答非所問;不管記者怎么問,鏡頭中的馬科長堅持用“背誦背景材料”回答,并多次表示“不講了”。馬科長樂呵呵地涮了記者一把,當然也順帶把觀眾涮了一把。
該怎么評價“馬科長背書”這個很像滑稽小品的一幕呢?我覺得,把不滿的板磚都送給馬科長,肯定有失公允。就事論事,在當?shù)卣块T里,馬科長不過是個小人物。武安市增加鋼鐵產(chǎn)能是違規(guī)的,在這樣重大的問題上,作為“具體分管”的小科長、小人物,你讓他怎么說、說什么?正說反說似乎都不對——說不違規(guī),說不通;說確實違規(guī),他未必敢說;可是,上面又“逼”他接受采訪,記者也“逼”他說明情況,“逼”急了,于是就隨便搜刮幾句答非所問的套話來應付。從馬科長的角度看,先打太極,打不過去了,再直接說“不講了”,這也實在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觀察這位小人物馬科長,人們不覺得他多么惹人生氣,倒覺得他一臉“憨厚”,也多少有點讓人同情。在有些地方,官場上本來就流行照本宣科、答非所問、顧左右而言他之類,過于責備一個小人物在鏡頭面前“背書”,是不是太簡單化了?
毋庸諱言,在有些地方、有些時候,“原則”二字出現(xiàn)的頻率非常高。但很多時候,這個“原則”不是黨紀國法、規(guī)章制度中體現(xiàn)的原則,而是一種框框。老老實實把自己圈在這“框框”里面,你就平安無事;你可以不講對的,但你絕對不能講有?!霸瓌t”的。只有不出“框框”,不偏離“原則”,你出現(xiàn)閃失的幾率才會降至最低。凡是不違背大原則、大方向的正確的話,哪怕是正確的廢話,你天天重復,不厭其煩地照本宣科,也絕對沒問題;不過,一旦你出了“框框”,就可能會惹上麻煩。所以,像“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穩(wěn)扎穩(wěn)打”之類,在某些語境下往往被視為高的境界。
照本宣科,套話連篇,盡管叫人不勝其煩,但某些人卻是樂此不疲,原因就是這樣最安全。由此看,被“逼”到麻煩邊緣的馬科長,以“背書”應對,以不變應萬變,既是出于自我保護之本能,也是某些干部常態(tài)思維使然。然而,這種思維下談何為事業(yè)發(fā)展負責,為解決問題盡力?此種所謂的常態(tài)思維使人渾渾噩噩,無所事事,其實是非常要不得的。馬滌明
[版權(quán)聲明] 滬ICP備17030485號-1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402007129號
技術服務:上海同道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技術電話: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術支持郵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師協(xié)會版權(quán)所有 ?201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