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農民工變“游民”
日期:2009-04-05
作者:游閩鍵
閱讀:2,662次
今年1月,一份關于金融危機與農民工群體的調查引起了我的關注。調查顯示,即使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城市用工市場嚴重萎縮,仍有59.3%的農民工選擇外出務工而不愿回歸土地。春節(jié)過后,大批返滬的農民工又加重了我的擔憂——原來的工廠不要人了,新的工廠不招工,這部分沒有工作的農民工怎么安置?歷史上有過類似的教訓:英國在工業(yè)革命初期,由于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部門轉移,而城市卻遲遲未能提供充足崗位,無意返鄉(xiāng)的農民工成了“游民”,并引發(fā)了種種治安、福利等等問題,城市為此不堪重負。
今年的兩會上,金融風暴下的農民工就業(yè)成為大家關注的熱點問題。我在提交的四份議案中,有三份與農民工問題有關。我認為,由于對就業(yè)信息掌握不夠清楚,農民工涌向城市找工作,往往具有著盲目性。因此,在我的提案中有這樣一個大膽的設想——為農民工就業(yè)建立公共信息發(fā)布平臺,讓大家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崗位還缺人手,哪些地方已經飽和。同時,進行區(qū)域性合作,引導疏導農民工流向。比如說,在上海多年的農民工可以將學到的職業(yè)技能帶到西部去……
2008年11月20日,國務院新聞辦發(fā)布官方數(shù)據(jù):中國農民工數(shù)量已達2.3億。中國農民工,這支最龐大的打工階層,制造了全世界60%以上的服裝、鞋子,制造了80%的電腦、數(shù)碼相機,又制造了全世界接近1/4的汽車。然而,在中國經濟和城市化進程中扮演著如此關鍵角色的他們,卻依然是不少人嘴邊廉價勞動力的代名詞。因此在我看來,如何不讓農民工成為城市的“游民”,最終還是應當回歸到人,一個平等的人,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以人為本。
作為一名
律師,代理詞通常是我們一抒己見的方寸之地,而我很幸運,能夠親歷社會重大問題的討論、調研,并以此平臺為普通群體發(fā)出呼聲。(作者為上海市政協(xié)委員)